“何以江南”的源头怎么追?
国家文物局推出《苏从何处来》短视频
(资料图)
8月4日,国家文物局推出《苏从何处来》短视频。此系列视频由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出品,通过挖掘苏州重要文明探源课题,揭示苏州文化的深刻内涵,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苏州贡献。
据了解,2023年6月10日,苏州地域文明探源系列短视频《苏从何外来》,从262家申报单位和3113个作品中脱颖而出,获评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项目。
苏州三山岛
2022年11月28日,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启动,苏州成为国内首个实施文明探源工程的地级市。为呈现苏州地域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苏州广电传媒集团(总台)联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策划推出了苏州地域文明探源系列短视频《苏从何处来》。
作品结合苏州考古研究所关于中华文明探源的研究成果,聚焦太湖流域文明源头、苏州史前文明发现历程、吴文化探源、苏州古城发掘及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五个重要文明探源课题,解开历史之谜,揭示苏州文化的深刻内涵,丰富了中华文明探源的研究领域。
《苏从何处来》的拍摄手法颇具创意,以短视频形式呈现,创意设置了苏州广电“AI记者”苏小新,体现了手法新颖、语态活泼、网络感强的特点,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
截至目前,《苏从何处来》已完成15集作品制作,并在“苏周到”客户端、“看苏州”客户端首发,随后在全网各新媒体平台推广。该作品凭借其严谨的专业素养、新颖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选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十多次登上微博同城热搜,并获得央媒关注、新华社客户端转发推荐,全网总阅读量高达2000万次。
《第一季·三山岛遗址》第一集《源起三山岛》中,AI记者“苏小新”讲述了一件名为“最后鬣狗”的化石,它质地洁白、坚硬,到现在还很锋利。
“最后鬣狗”化石
那么,它为什么叫“最后鬣狗”?和苏州文明的源头又有什么关系呢?
三山岛,位于苏州城西南50多公里的太湖中,因一岛三峰相连而得名。全岛四面环水,岛屿面积不过2平方公里,但其上有板壁峰之俊秀,生肖石之玲珑,名胜众多,景观秀丽,因此三山岛素有“世外桃源”“人间蓬莱”之称誉。
三山岛遗址是苏州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遗址,它的发掘把这一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三四千年,表明距今一万多年前已有人类在太湖流域生活。
三山岛盛产太湖石,自唐宋以来就有开采太湖石的传统,从而形成了多个采矿点。在采矿过程中,工人经常发现,山间裂缝中有大量骨头出现。“最后鬣狗”化石长约10厘米,高约8厘米。据原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志新介绍:“它比一般的动物骨骼要重很多,因为它里面含氟量增加了,颜色比较白。它变成化石以后就更加坚硬,牙齿特别锋利。”“最后鬣狗”,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它可以跟狮子、老虎打架,现在在非洲还有。它之所以被称为“最后鬣狗”,是因为在一万多年前就已在中国消失。如今,人们在三山岛上发现了它的化石。同时,现场陆续发现灵长目、食肉目等6目20种动物化石标本。最让人意外的是,还发掘出大量食肉动物化石。专家通过对三山岛动物骨骼化石氟化物测量以及地层关系等因素判断,这些动物大概生活在距今至少12000年前。
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孙明利表示:“有这样一大批动物的话,我们现在来推断,这个食物链是肯定不成立的,就是它没法支撑这么多动物在上面。有20多种动物在上面,这是不可能的。”
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淳认为,它们当时生活的时候,太湖地区还是陆地。
所以专家推测,当时的太湖以及整个苏州地区,气候、地理、古生物等环境,跟现在有巨大差别。一万多年前的太湖地区可能已经退海成陆,水域面积较小,多样的动物群生活在疏林草原中。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