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1日电 8月1日,天津站,一列“复兴号”列车蓄势待发。驾驶台前,司机张岩回忆起自己15年前初次驾驶京津城际列车运送旅客的“旧时光”,仍激动不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5年前的这一天,中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拉开了中国铁路“高速时代”的新帷幕。张岩就是当天的首发司机之一。
一辆京津城际列车从天津城区穿行(7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从前,机车内冬寒暑热,蓝色的制服总被机油蹭得脏兮兮。如今,换成了疾驰的高铁,‘体力活’变成了令人舒心的好职业。”这位47岁的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机务段动车组司机说。
翻开轨道上的中国历史,京津城际所在区域与铁路渊源颇深:1865年,由英国人修建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在北京城外诞生;1881年,中国第一条实际意义上的标准轨距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开工兴建;1905年,詹天佑设计的中国第一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的铁路——京张铁路开始修建……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展开高速铁路科研攻关。“随着速度一步步提升,我们积累了大量铁路基础设施、轨道平顺性、安全性能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随后高铁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胡叙洪介绍。
2018年,京津城际铁路运行十周年之际,线路主力列车全部升级为“复兴号”,全线时速调整为350公里。“复兴号”整车设计使用寿命达到30年,行驶阻力比“和谐号”动车组降低了7.5%到12.3%。
15年来,京津城际铁路累计发送旅客3.4亿人次。安全便捷的交通,带来了丰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密切了铁路两端城市互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与区域的发展进程。
8月1日,一名旅客向记者展示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时所购买的火车票。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12年前,我刚到这里工作时,武清站日均发送旅客仅3000多人次。现在,我们每天要发送旅客近万人次,是之前的3倍左右。”在京津城际铁路经停站武清站,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清站站长姚冰说。
与站房一路之隔的天津佛罗伦萨小镇等商业项目,每年可吸引约1000万人次到访。立足交通及区位优势,今年以来,它们所在的天津武清区多次赴京招商,新签约北京重点投资项目80个,预计投资284.72亿元。
截至2022年底,在中国国内,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到“十四五”末,高铁网将覆盖中国98%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构建完整的铁路建筑信息模型(BIM)标准体系,首次形成高速铁路的“数字孪生”;建立中国标准接触网技术装备体系(CRCS),实现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测及故障预警……自“起跑”以来,中国高铁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在中国之外,高铁已被视为一张“中国名片”而受世界欢迎。
今年6月,中国企业设计制造的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联调联试综合检测列车运行时速首次达到350公里,标志着雅万高铁已达到设计速度标准,预计于8月按期通车。
在位于印度尼西亚茉莉芬市的印尼铁路理工学院,雅万高铁动车组司机培训班学员走出教学楼。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雅万高铁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旅游名城万隆,全长142.3公里,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建成后,雅加达到万隆的旅行时间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授人以渔”,通过鲁班工坊等国际合作项目,为世界各国培养高铁技术人才。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高铁工务段段长傅鸿透露,近年来,这个段已派出22名职工,参与到雅万高铁相关工作中,把中国高铁工务养维理念和方法带到印度尼西亚当地。
“中国参与建设的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亚吉铁路、乌兹别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为改善当地民众交通出行条件、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获得了所在国政府和当地人民的高度评价。”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文健说。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表示,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推进高铁技术攻关,向更加高速、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让中国高铁更好走出去,助力当地产业发展,造福当地民众。(记者李鲲、刘惟真、齐中熙、丁静)■